我國淡化一噸海水比別國多花3至4元 九三學社建言降成本
國家發改委網站4日消息稱,國家海水淡化產業聯盟——黃渤海產業聯盟和東南海產業聯盟于3月3日正式成立。
今年兩會上,九三學社一份名為《關于進一步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建議》的界別提案顯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以成本而言,國內海水淡化噸水平均成本達5至8元,明顯高于海外先進項目成本3至4元。
提案提出,應當理順管理機制,在國家層面明確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機構及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補貼具體方案和細則,明確不同區域、不同淡化技術的噸水補貼方案,強化科研投入。
隨著2016年年底《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的公布,海水淡化瞬間站上風口,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根據規劃,到2020年要實現海水規模化利用,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4萬噸/日以上。
不過,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尚存若干問題有待解決。
海水淡化引爆市場預期
缺水,正在成為中國很多地方必須正視的現實。
資料顯示,我國水資源呈現出北方資源型缺水、南方水質型缺水,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嚴重的特點,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6省人均水量低于重度缺水線,部分北方地區甚至低于最低限,靠本地水已難維系生態需求。而跨流域調水不能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性問題,根據水利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30年,考慮南水北調因素,沿海地區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水資源標準,到2030年,全球半數人口將生活在缺水的環境中。通過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應量,已逐漸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和通用做法。
按照“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的目標,比2015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總規模100多萬噸/日翻了一番。目標數據與現狀的對比,瞬間給了海水淡化市場一劑強心針。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在沿海缺水城市,集中支持建設2—5個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并開展技術政策試點示范,探索海水淡化水進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網的模式及投資、運營和管理機制,建設與城市最低民生用水相適應的海水淡化廠。
而比規劃目標更急迫的,還是工業省市對用水的渴求。數據顯示,天津、河北、浙江等工業大省(市)的海水淡化規劃目標匯總起來已經超過“十三五”規劃的220萬噸/日。
兩者疊加,催漲起市場對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預期。
關鍵技術受制于他國
不過,雖然受到市場追捧,海水淡化在我國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九三學社的提案中指出,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僅為世界的1.2%,在國內海水淡化水用途中,工業用水占比63.60%,并且目前國內海水淡化噸水成本較高,淡化水裝置耗電大,從成本結構來看,能源成本占到噸水成本的四到五成。國內海水淡化噸水平均成本達5至8元,明顯高于海外先進項目成本3至4元。
最關鍵的技術部分亦與發達國家有所差距,能量回收裝置的關鍵核心技術被美國、日本、瑞士等國家掌握。
提案建議以建設海洋強國為契機,構建科學的政策框架,為海水淡化提供市場發展空間。應在國家層面明確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機構及機制,避免各部門扯皮,多頭管理的情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臺鼓勵政策,加大對自主技術的推廣,提高自主技術成熟度,制定政府補貼具體方案和細則,明確不同區域、不同淡化技術的噸水補貼方案;在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相關優惠政策。
對于科技投入方面,九三學社建議加強海水淡化用材的基礎研究,建立包括海水淡化材料、機械腐蝕等各項性能的數據庫,為加快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優化我國淡化裝備選材技術標準體系、提升自主裝備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奠定基礎。設立海洋工程材料研發、應用專項,促進裝備與材料開發的有機結合,滿足業主的不同需求,提升國產裝備的市場競爭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