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污水重塑自然岸線 海口"精治""善治"城鎮內河湖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自從2015年海南省啟動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以來,海口非常重視水環境治理,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海口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長制,市四套班子領導擔任河長,啃下美舍河等一批城市內河污染治理的“硬骨頭”。
目前,海口多措并舉求思變,探索治水新模式,通過頂層設計和實際操作,海口正逐步建立治水新格局。
打破部門藩籬整合部門職責
記者從海口市水務部門了解到,海口通過“多規合一”和地方立法,不斷完善治水頂層設計。目前,編制完成《海口生態市建設規劃》《藍線規劃》《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環境保護不開發區域規劃》,將59.7平方公里的飲用水源地劃入生態紅線予以優先保護;啟動水系、水網、水資源等專項規劃編制,實現“一張藍圖畫到底”;先后出臺地方性法規,強化水環境治理剛性保護。
海口還印發《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和《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大力推進五源河、美舍河、潭豐洋濕地公園建設,有效促進水源涵養。
同時,出臺《海口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同步配套多個相關文件,全市195個水體的市、區、鎮(街)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實現全覆蓋。海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市級第一總河長、市級總河長,市管23條河流的河長由市四套班子領導擔任;并成立專門治水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牽頭協調整個治水工作,打破部門藩籬,積極整合11個部門職責,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構建“河長牽頭、部門協作、分級管理、齊抓共管”的責任機制。通過“三個量化”,建立“河長制”考評長效機制。
2017年10月,海口成為全國首批“灣長制”試點城市,并將“河長制”與“灣長制”結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灣長”,實現“河灣同治”。
海口還實施多部門環境監管“一體化”執法,完善市、區、鎮(街)、村(居)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嚴管重罰。海口水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啟動以來,所有不符合生態要求的項目一概禁止落地。
利用生態理念探索科學治水
自啟動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以來,海口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為主線,采取管網修復、截污納管、岸線修復等多種工程措施,對主城區全部32個重點水體同時啟動精細治理。
水體治理“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海口將控源截污作為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思路,摸清污染源,控制外源污染物直排入河,徹底解決污水直排帶來的污染問題。
目前,全市32個水體共截流污水直排口467個,鋪設截污管網41.3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6座,一體化污水處理站13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5萬噸/天。同時,通過構建內河濕地、束島等方式,控制底泥存量,通過河道形態整體恢復,優化水動力條件,有效削減底泥增量,內源治理成效明顯。
同時,一改過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退堤還河、退塘還濕,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營造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恢復水體自然去污、自然凈化、自我調節的能力,構建水生態安全空間,實現水岸共治。
以美舍河為例,海口在3.5萬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場上建成具有八級凈水功能的1.4萬平方米梯田濕地,構建可呼吸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態系統,每天可處理污水5000噸;通過種植三角梅、大葉油等本地花、本地草,沿岸景觀煥然一新。
另外,海口還專門編制《海口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水體監測方案》。其中,海口美舍河安得園化驗室能快速檢測水體透明度、溶解氧等14個專業指標,可對周邊水體水質變化情況跟蹤監測,為水環境治理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同時,建立全社會共治機制。充分發揮12345熱線“指揮棒”“繡花針”“連心橋”的作用。河長制工作啟動以來,共收到水體管理舉報投訴400多件,處理率、辦結率100%;12345熱線還發動網格員和志愿者,對水體周邊情況每天跟蹤巡查。
目前,海口市通過美舍河治理,優化了周邊生態、人居環境,吸引聚集市民游客,促進商貿發展。下一步,海口還將大力開展城市更新,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價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