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因地制宜整治黑臭水體
圖為江蘇省南京市清水塘整治后的風貌。 南京市環保局供圖
創新治水模式全面推行河長制
◆本報見習記者李苑
清水塘是江蘇省南京市城南的一片封閉水域,過去因為水體黑臭經常被附近居民投訴。通過實施常規整治措施,加上“食藻蟲引導水體生態系統構建技術”,這兩年清水塘改觀很大:水變清了,連水草都能看到。現在,這里成了附近居民健身散步最常去的地方。
“我在南京生活了30多年,見證了城市河道的變化。這幾年通過黑臭河道整治,很多河道不僅水質變清了,岸坡的顏值也提升了。整治需要常抓不懈,管理需要常態化。”江蘇省政協委員吳炳洋說。
明確技術路線各地創新治水模式
南京黑臭水體的整治成效是江蘇省近年來黑臭水體整治的一個縮影。
2016年底,江蘇省委、省政府把治黑臭作為“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將整治范圍拓展至太湖流域(市、區),整治完成時間也提前到2019年,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實現設區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的目標。
黑臭水體,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為此,江蘇省提出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長效管理”的技術路線要求。
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要求,各地在開展黑臭水體整治時,要嚴格遵循這一技術路線,并把握好3點,即“環節不能少、順序不能亂、標準不能降”。
江蘇各地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各有創新。
鎮江市光明河、宿遷市馬陵河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采用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石籠擋墻等,打造良好水體生態環境。
無錫市將含有箱涵的河道,在完成箱涵清淤和截污的同時,還借鑒蘇州、張家港等地打開覆蓋河道的經驗,創造條件將箱涵改為明河與橋,加強水系連通。
蘇州市和昆山市全面排查污水直排點、滲漏污水管網、雨污混接點和缺陷管段,系統診斷管網問題,并對管網進行原位修復。蘇州市高新區在整治中開辟補水水源,新建穿山隧道引入太湖優質水源,推動區域整體暢流活水。
向難處著力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
黑臭河道,初見成效容易,長制久清難。
南京市分管副市長華靜直言,老城區截污系統的雨污合流體制造成雨天時污水下河情況還時有發生,一些小餐飲、洗車站點的污水接入不規范等,致使少數河道出現治理成效不穩定和反復現象。鞏固好現有整治成果,壓力很大。下一步,將著力破解污水系統瓶頸、提高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爭取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華靜告訴記者,現在南京不僅有河長、湖長,還有“管長”,建立了廠網一體的管網片長負責體制。
結合河長制全面推行,明確黑臭水體的市、區、街道河長,江蘇層層落實整治責任,努力實現“河長治”。
在南通,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16名市級河長、184名縣級河長、1404名鎮級河長、3930名村級河長全部到位,實現了所有河道河長全覆蓋。各級河長帶頭開展河情摸底,重點對排口進行溯源調查,確保“一個不漏”、污水來源“一查到底”。
南通市通州區區長凌屹說:“我們有個河長制APP平臺,做到智慧管理、常態巡河、實時交辦、精準督辦,提升了各級河長履職水平和問題整改效率。”
借力專項督查補齊短板力爭“長制久清”
2016年~2017兩年,江蘇共整治黑臭水體172個,整治長度達320余公里,投資42.3億元,完成河道清淤疏浚400余萬立方米,排查、整治、改造河道兩側排口1700多個,敷設截污管道190余公里,對1500多個“五小行業”進行整治。
這些沉甸甸的付出背后,整治成效究竟如何?
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浩東介紹說,江蘇把水質檢測作為檢驗成效的技術手段,委托第三方水質監測機構不定期對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進行水質抽檢,保證技術與民意雙達標。
連云港市還借助新媒體推出聚焦探訪“城市黑臭水體”專題報道,開展現場實地走訪、水質抽檢、公眾調查等系列活動。
5月8日,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首批督查組進駐江蘇省,抽查南京、無錫、揚州3市,將對江蘇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問診把脈、評卷打分。
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潘良寶說,要把本次專項督查作為改進工作的重要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突出問題上用功發力。對督查組發現并指出的問題,能夠馬上整改的,要立行立改;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的,要拿出具體措施,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限期整改到位。同時舉一反三,堅持系統思維,從源頭上完善制度措施、補齊短板,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能力、污水處理能力,進一步保障生態流量、生態水位,進一步健全黑臭水體整治長效機制,努力實現“長制久清”的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