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中國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行業預測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5%。
規劃明確,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其中中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提前1年完成。
同時,“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污水管網12.59萬公里,老舊污水管網改造2.77萬公里,合流制管網改造2.88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5,022萬立方米/日,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規模4,220萬立方米/日,初步形成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監管體系。
(二)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為行業進步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我國的污水處理總量規模較大,但出水水質標準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社會對水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仍有大批污水處理廠需要進行升級改造,這也將為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整體技術進步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三)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將不斷擴大污水處理服務市場的外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發展呈現新局面,小城鎮數量迅速增長。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對污水處理行業提出更高的服務要求。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總數將不斷上升,市場化運營服務的增量和保有量兩項指標將長期穩定在高位運行。
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和小城鎮不斷提升生活品質的需要,一方面,適應小城鎮規模的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將大量出現,其市場化需求將更為強烈;另一方面,由于水資源日益寶貴,集中式水再生處理系統與就地(小區)型水再生處理系統相結合的配置模式將獲得普遍應用。所以,無論是在大都市、中小城市還是在小城鎮,污水處理行業都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四)PPP模式下污水處理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推廣污水處理PPP項目,如2014年9月安徽省公布的首批42個項目中,污水處理項目達17個。隨著新環保法和“水十條”的實施,地方政府存在責罰風險,環保壓力增大。地方債務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空間,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本參與不失為其最優選擇。
另一方面,污水處理項目具有穩定的現金流,適宜使用PPP模式運作,而未來各地污水處理費的上調,使得污水處理項目對社會資本更具吸引力。2015年1月26日,發改委、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下發《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到2016年涉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噸居民用水應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縣城、重點建制鎮相應為0.85元和1.2元。
二、不利因素
(一)配套管網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快
城鎮污水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配套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才能發揮和提升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能,實現污染減排的目標。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相比,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配套管網的普及率低,致使許多污水處理廠建成后未能及時實現有效運行并發揮環境效益,進而影響投資方的投資收益與投資積極性。
(二)污水處理項目運營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一直以政府直接經營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時間較短,市場化運營程度不高,運營及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仍較低,同時行業內缺乏較為完善的成本約束和激勵機制,從而使得行業內的污水處理成本控制和工藝水平的差異較大,業內企業良莠不齊,限制了污水處理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流域化管理力度不夠,影響了污水處理行業的穩定發展
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社會發展水平高,對污水處理有迫切的需求,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還是市場化運營情況,都走在全國的前列。但是,在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運營資金難以真正落實,導致污水處理率低,影響了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
隨著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將得到較大程度的完善,建立在全流域基礎上的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與應急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行業收入預測
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銷售收入達到了442.78億元,相比上年增長4.52%。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銷售收入將達到526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62%,2022年將達到732億元。
行業利潤預測
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銷售利潤達到了101.51億元,相比上年增長33.66%。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銷售利潤將達到112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6.25%,2022年將達到142億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