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建議控制湖泊中磷濃度
日前,云南省環境科學學會、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湖庫富營養化與磷污染控制研討會在昆明舉行。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國際水協(IWA)的多位著名湖泊專家聚集一堂,就湖泊富營養化及磷污染控制的發展歷程、現狀、技術實踐和研究成果等進行充分研討,分享國內外湖庫治理先進經驗,針對我國湖庫治理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探討解決之道。
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湖庫富營養化與磷污染控制主題,結合國內外實戰案例,重點從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及磷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的挑戰、研究和技術,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現狀、挑戰及策略,流域治理智能化之理論與實踐,以控磷為主導的水體修復,湖泊磷控制的底泥污染治理技術,湖庫沉積物內源磷污染與控制技術,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探討等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國際水協(IWA)前任主席大衛·嘉爾曼博士在作交流發言時談到:“在水庫與湖泊治理上,沒有任何技術能達到所有的目標。在多種備選方案里,原位修復仍然是一個優先手段,至今已有荷蘭拉布拉肯湖、德國貝倫多夫湖、巴西潘普利亞湖、波蘭戈爾達普湖等超過300個成功應用案例。其中,PHOSLOCK鎖磷劑是一種在湖庫磷污染控制中得到應用的產品,目前的應用案例表明其基本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和持續時間長的‘理想’標準,下一步希望通過改進監測方法及模型模擬進行進一步驗證。”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圣瑞認為,近年來我國湖泊水質快速惡化趨勢有所緩解,部分水域水質有所改善。雖然總磷得到一定控制,但是磷來源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在高原湖泊沉積物氮磷釋放控制策略上,研究其釋放特征并提出控制措施是湖泊治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底泥疏浚工程削減沉積物內源氮磷,需要配合生態修復措施,以氮磷沉積物—水界面過程為依據,加強沉積物界面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以水生態修復為目標,研發新型工程材料—水生植物—微生物修復底泥技術;運用新型工程材料,解決水庫、水源地等低濃度超標及斷面達標問題。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余艷紅認為,以滇池為重點的云南省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面臨多種新挑戰,對水質優良湖泊、水質良好湖泊、污染湖泊應采取不同策略。如滇池、異龍湖屬于污染湖泊,必須實施精準治污。精準治污關鍵點是全局優先。在異龍湖精準治污與水質達標實踐中,將流域污染控制的視角由工程自身效益轉變到湖泊水質改善效果上,通過優化技術思路,奏好決策“三部曲”(基礎調查與污染物核算、大型三維水質水動力模型及源解析技術、水體達標方案),抓實關鍵技術應用,對重點項目進行精準治污項目模擬優化分析。
澳大利亞PHOSLOCK全球運營總監亞安德魯·溫克斯認為,針對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應建立以控磷為主導的水體富營養化防治技術體系。PHOSLOCK®水體深度除磷技術來源于澳大利亞,發明于1997年,已應用于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技術的應用需基于數學模型的大型水體精準降磷技術及污染底泥原位鈍化的清水穩態構建技術,具有高效性、穩定性、安全性和唯一性。如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在2012年奧運會之前和2019年3月運用這一技術治理結果顯示,磷營養大幅削減,無藍藻爆發,水體清澈,沉水植被恢復。
原國務院三峽辦研究員周維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探討”,在全面分析問題提出的背景、保護的基礎、應對的問題、保護策略的同時,針對湖泊、江河、水庫及飲用水水源面臨的總磷控制壓力,對如何除磷進行思考。他提出,在長江保護中聚焦總磷污染物,以水質達標和不退化為目的,以三峽水庫運行背景下水污染綜合調控模式來研究磷污染控制。
自“十一五”以來,我國湖泊磷污染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磷來源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磷污染控制面臨許多現實難題。在推進湖泊保護治理中,必須因地制宜、一湖一策,通過學習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充分運用國內外先進技術,科學控制湖泊中磷的濃度,真正實現精準治污,確保湖庫富營養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