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抓實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
推動垃圾分類,既關乎群眾生活品質,又關系城市形象。抓緊抓實這件“關鍵小事”,必須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以創新方法,嚴格舉措,來實現范圍全覆蓋、水平全提升,確保經得起檢驗。
幾天前,杭州某火鍋店因為垃圾分類不規范,被執法部門責令整改,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熱烈討論。城管部門執法檢查時發現,這家火鍋店存在生活垃圾混裝、垃圾桶內污水溢出、污染周邊環境等問題。若按照2015年出臺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于這類不規范行為,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可以拒絕接收該區域的生活垃圾。
餐飲企業作為推動垃圾分類責任主體,有必要帶頭做表率。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在推動垃圾分類上,各地紛紛規劃了各類新規:北京將以地方立法明確個人垃圾分類責任;湖北則將建立生活垃圾處置經費分擔機制,加大資金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探索建立農戶生活垃圾繳費制度;貴陽將完成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云管理平臺的建立,對用戶進行可溯源的垃圾分類管理;合肥則將違反規定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生活垃圾的行為納入誠信體系,按照規定予以懲戒。
而在上海,即將于7月1日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除了明確規定可以對個人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5萬元外,還將在垃圾投放上,采取定時定點模式,“撤桶并點”——居民只有在固定時間段內前往這些點位,才能投放垃圾。也因此,朋友圈里甚至開始流傳起了《上班族:領導,我晚點到,我要倒垃圾!》這樣的趣味網文。當然,調侃歸調侃,也看得出網民們對這項“最嚴新規”所抱以的期待。有人預言,這些近乎“嚴苛”的分類新規,必將改變上海市民公眾的生活習慣,極大推動垃圾分類進程。
推動垃圾分類,就是要在關鍵環節、些微細節上,補足短板、下足功夫。垃圾分類要走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一般人都不知道”的尷尬,嚴格立法,更須嚴格執行。拿北京城管委來說,針對垃圾運輸環節“混裝混運、分類白干了”等公眾關注的疑點難點,擬要求運輸車輛“亮出身份”,標識醒目,讓有規模、專業的隊伍來運輸。杭州此前更是全面推行“綠車拉綠桶、黃車拉黃桶”的管理模式,本月5日起,又開展了專項行動,邀請市民公眾通過微信平臺等有獎舉報監督。監督機制的公開透明,有助于打消社會公眾對垃圾分類的疑慮,提升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
推動垃圾分類,重在全民參與。杭州是全國垃圾分類工作首批46個先行先試城市之一,有信心也有能力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像杭州的圣奧領寓小區,就較早試點“桶長制”分類模式,以網格責任田形式清晰劃分責任區域,把垃圾分類責任落到每家每戶,取得較好效果,類似的杭州經驗、杭州做法同樣值得推廣、借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