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縣南白石河劣Ⅴ類水真消除了嗎?
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進駐前,便開展了大量的走訪調研工作。在前期排查中,督察組在山西省清徐縣發現,當地兩條綿延數公里的污水渠——九斗退水渠和東湖退水渠,最終匯入南白石河(汾河二級支流),對流域造成水環境污染。
南白石河太原市和呂梁市交界處的自動監測站顯示,自去年7月至今年3月,超過30%以上的天數,水體都超過了劣Ⅴ類水質。因此,督察組認為,南白石河清徐段穩定消除劣Ⅴ類水體的目標還未達到。
“真”“假”污水處理設施
督察組提前不打招呼,也沒有當地向導,便直奔現場,在現場發現兩個污水處理設施。一個“真”污水處理設施和一個“假”污水處理設施。
所謂“真”是因為,這是一個日處理量為1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可以收集處理九斗退水渠內部分的污水,以及東湖退水渠內部分的污水。
為什么是“部分”?督察組解釋稱,九斗退水渠的污水通過自流進入處理廠,渠內設置有攔水壩,采用“攔河截污”的方式處理污水。但現場發現,閘門已被污水淹沒,起不到攔截污水的作用,“到了夏季,雨水量增大,污水便會大量涌入南白石河。”督察人員說。
東湖退水渠的污水則是通過水泵抽入處理廠,但本應24小時開啟的水泵,運行管理人員說,每天只開啟3小時左右。
另一個“假”的污水處理設施,“其實只有幾個池子,根本沒有生化處理工程,僅靠添加次氯酸鈉消除氨氮。”督察人員說。
督察組發現,這個臨時的污水處理設施位于山西省監測斷面上游約300米處。處理方式是從南白石河中抽取部分河水,加入一些次氯酸鈉后,再將“處理后”的水排回南白石河。“次氯酸鈉是純人工添加,沒有準確添加量,處理后的水也不靜置,經過幾個小水池就立刻排走。而且抽水泵時開時停,氨氮濃度根本無法有效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運行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企業監測數據顯示,東湖退水渠氨氮濃度長期處于30mg/L以上,有時還有70-80mg/L的情況。
“為了按時完成汾河治理任務,沒辦法只能人工添加次氯酸鈉。”負責運行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工作人員說。
老賬未還又欠新賬
一份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取樣檢測報告顯示,東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南白石河底泥的氨氮濃度分別為189mg/kg、273mg/kg、403mg/kg。
氨氮濃度過高引起了督察組的注意。經核查,由于歷史遺留原因,過去東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南白石河周邊存在大量的化工企業,那時企業的污水偷排、直排,導致河道底泥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雖然附近企業已被關停,但底泥污染問題遲遲未得到有效解決。
2019年,山西省對南白石河掛牌督辦,要求對九斗退水渠、東湖退水渠等進行底泥清淤疏浚。督察組發現,清徐縣未按要求清除全部污染底泥,只做了部分清淤“疏通”。因此,督察報告指出,清徐縣落實山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汾河流域治理的決策部署不堅決。
水污染問題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欠下的新賬就是管網問題。
南白石河的上游分布著近10個村莊,九斗退水渠和東湖退水渠的污水大部分是農村生活污水和農田退水。2019年底,清徐縣鋪設了九斗退水渠雨污分流管道,但現場發現,污水管網只鋪設了主管線,卻沒有鋪設配套的支管,不能有效解決污水收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因此,督察組認為,九斗退水渠雨污分流的管網工程敷衍應付。
“如果實施了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處理能力可以滿足目前需求。”督察人員說。
事實上,早在2017年,這個污水處理廠就被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批評過。原因是,2014年設計建造的污水處理廠,歷時三年仍未建成,因此被指出建設滯后。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今年,這個建在南白石河上的污水處理廠又再一次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
為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歷經3年努力,終于實現汾河流域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但退出不只是一時的退出,如何確保不反彈、不復發,這考驗著當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驗著當地政府的毅力和決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