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文:全國碳市場待啟 如何調動百萬億元投資
當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此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個省市開展,并于2014年全部啟動線上交易。
經多年探索,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積累了哪些經驗?還有哪些癥結亟待破解?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如何完善定價機制,發揮碳金融的作用,更好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圍繞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梅德文。
《金融時報》記者:我國7省市碳交易試點已經過7個完整的履約周期。您如何評價我國碳交易試點取得的成績?目前碳市場交易還有哪些不足?
梅德文:實際上,中國從2005年就開始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當時主要是作為賣方參與清潔發展機制。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深圳市等7省市陸續開啟了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工作。試點的區域、人口、GDP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試點地區的配額總量超過10億噸。從2013年正式交易到現在,我國已經歷了7個履約期,在7個省市的碳交易試點中,共有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1萬多個自然人參與了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來加入的福建省,8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4.45億噸,成交額104.31億元,交易價格每噸23.5元,另外,全國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2.68億噸。
客觀來看,我國碳交易試點取得了一定成績,達到了預期目的,但試點階段,試點市場分布在不同省市,缺乏嚴格立法、沒有總量控制、配額發放過多且基本上是免費發放、系統獨立、區域分割,加上缺乏碳金融產品等問題,導致交易規模小、市場流動性差、交易價格偏低、投融資功能弱,碳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配置功能都有待完善。
從市場機制的角度來看,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是區域分割的市場,不是統一的市場,規模有限,京津滬與廣東、湖北、深圳都是不連通的。第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是一個現貨交易市場,不是金融產品市場。不管是歐洲的碳市場還是美國的碳市場,這些市場都是期現并行的,即開展碳交易時,期貨與現貨差不多同時上馬。
《金融時報》記者: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該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碳市場定價機制,吸引更多投資?
梅德文:中國碳試點7年來取得了重要成績。但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所言:“碳市場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導投資,通過跨多個年度的項目與技術投資,著重改變未來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我們知道,碳達峰碳中和撬動了百萬億元級別的投資,但能否吸引到這么多投資,這么多的投資如何引導好、激勵好,不釀成大虧空,顯然是件大事、難事。這么大量的投資不可能憑空而來,也不會憑號召就能實現,每項投資都需要導向,需要算賬,而算賬就必須有依據,需要碳市場給出信號。
一般而言,市場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主體、產品和監管。我國要形成更加有效、流動、穩定的,具備廣度、深度與彈性的碳市場,需要有三個條件,可以簡短總結為三個關鍵詞“立法、量化、定價”。
首先需要嚴格立法,包括確定減排總量、允許拍賣配額,即建立嚴格的政策體系;其次是嚴謹量化,包括各個排放行業的數據核查,建立更加科學透明的數據技術支撐體系;還需要嚴肅地定價,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規模化的參與主體,更加市場化、國際化的產品和更加透明和包容的監管,以促進嚴肅定價。
值得強調的是,多元化市場主體是指數量足夠多的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預期、不同信息來源的市場主體,這樣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價格。除了碳排放企業以外,還需要有更多的碳資產投資者進入市場,他們既可能是機構投資者,也可能是個人投資者。碳市場不僅是排放者的市場,也是投資者的市場,是所有有志于改變氣候、珍惜環境的個人與機構共同推動的市場。
當然,規;瘜τ谔际袌龆砸埠苤匾,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只覆蓋了電力一個行業,未來可能需要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7個行業,市場配額可能會超過50億噸,這將形成更大的市場規模。
此外,碳市場要滿足信用轉換功能、期限轉換功能、流動性轉換功能等市場交易的基本功能,這就意味著碳市場需要提供足夠豐富的多層次產品,不僅包括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權、掉期、遠期、期貨等交易類產品以及其他與金融產品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服務,如抵質押、資產證券化、擔保、再融資等融資類產品,以幫助履約企業以及投資者實現跨期貼現、套期保值、合理套利與風險管理。透明和包容的監管,是發展多元化市場主體和多樣化產品的土壤,也是碳市場國際化的前提。
《金融時報》記者:您多次提到“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在這方面北京綠色交易所有哪些探索和經驗?
梅德文:北京綠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5日,在十幾年的實踐中,通過碳交易和綠色金融積極為環境權益定價,為低碳發展賦能。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至今,北京碳市場持續穩定運行7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場各類產品累計成交近6800萬噸,成交額突破19.4億元,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均價始終在每噸50元至70元,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與其他國內區域碳市場相比,北京碳市場的碳價較高、趨勢性波動較小,這有利于激勵企業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形成穩定的減排預期。
此外,我們還推動成立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每年資金缺口超萬億元,亟須制定更多激勵包括氣候股權投資在內的綠色股權融資的政策,以解決綠色債權融資與綠色股權融資不匹配的問題。北京綠色交易所目前正在聯合有關機構積極推出氣候股權投資基金,培育和推廣碳中和商業模式和適用技術,服務地方和國家碳中和遠期目標,以有效促進改善當前減排項目資金支持不足的局面,也將在資本市場形成一定的引領作用。
此外,在探索服務北京綠色金融國際中心建設方面積極努力。2020年9月,國務院批復《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方案明確提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設立全國自愿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北京綠色交易所未來要對標國際領先的碳市場標準,積極發展自愿減排交易、探索綠色資產跨境轉讓,同時借鑒國際碳市場中碳期貨、碳期權等成熟的經驗,積極開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積極服務北京建設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綠色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為中國低成本、高效率促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