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新《固廢法》 上海固廢治理模式初顯成效
距離市中心城東南約70公里的東海之濱,老港基地正改變著人們對它的刻板印象——這個“消化”全上海70%垃圾的地方,竟然也是綠蔭環繞的生態保護展示窗口。
走進北新涇街道新涇六村,這里已實現“濕垃圾不出小區”。家住12號樓的侯阿姨把濕垃圾投送到小區垃圾箱房,經智能設備處置后,集中處理的濕垃圾4小時后變成有機肥。侯阿姨時常拿些肥料回家養花。
來到世紀聯華魯班店,限塑令正嚴格執行,柜臺上貼心地準備了“上貨用剩下的小紙箱”等簡單包裝供顧客使用。
入住上海的酒店、賓館,一些客戶可能會有些不習慣,因為客房里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日用品了。
這些工廠、小區、超市、田野間的變化,是4個月來記者跟隨市人大執法檢查所親見的畫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施行一年,本市的落實情況,于此可見一斑。
記者了解到,這一年多來,上海以新《固廢法》為準繩,以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城市綠色發展為出發點,全方位構建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體系。目前,上海各類固體廢物收運處置體系已基本完善,全過程管理體系已基本構建,形成了符合上海特點的固體廢物治理模式。
垃圾分類納入“一網統管”
垃圾桶快要滿了,終端立馬報警;誰亂扔了垃圾,10秒內處理信息就發來了。福元小區垃圾分類納入了“一網統管”。小區有兩個特殊的“探頭”,一個在垃圾箱房里頭,一個連接著智能終端控制系統室。系統室墻上的大屏幕顯示著垃圾箱房“即時狀態”。一有情況,保潔員就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奮力邁向2.0版。其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一網統管”的數字化轉型。在住建部每季度對全國46個試點城市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終保持第一。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
位于虹橋路上的虹儲小區,是2.0版的另一個樣本。小區所在的虹橋街道研發了上海首家街鎮級的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專頁模塊。“居民投放干、濕垃圾后,后臺會自動統計投放重量換算積分等。垃圾在哪里,清運車在哪里,大屏幕上一目了然。”虹儲小區居委干部告訴記者,“一網統管”下的垃圾分類是通過“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務微信系統,做到垃圾分類的“巡查—整改—核查”全過程管控,精確到每一個環節的每一位工作人員。
前端,各大社區正如火如荼推進垃圾分類2.0版;末端,同樣經歷著一場變革。在老港基地,人大代表們眼前一亮。曾經,這里垃圾遍地、臭味熏天、蚊蠅成片;如今,老港已重獲新生,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生態環保基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6條濕垃圾處理線“火力全開”;拔地而起的再生建材中心,建筑垃圾在此“變身”后每天可產出數萬塊免燒磚;在建設生態防護林的基礎上,精心打造了“老港生態苑”……
循環利用變工業廢酸為寶
上海是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大高地,重點企業超過600家,從業人員約20萬人。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廢酸環境無害化處置成為一大突出問題。
為提升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上海創建了一種廢酸定向資源化再利用新模式。7家單位將集成電路的廢硫酸交由上海一家環保企業點對點利用。據悉,自試點以來,累計使用廢酸27231噸,節約原材料98%濃硫酸約16672噸。
“這種模式將集成電路制造產生的廢硫酸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危險廢物出路難、處置費高等難題,同時也提升了危險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這種新模式延長了產業鏈,符合循環經濟產業需求。
資源化利用體現在上海各個領域。目前本市正推進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回收處理體系建設,全市廢舊“四機一腦”年拆解處理能力達445.12萬臺;玻璃和泡沫塑料也已基本實現本地回收制成原材料。
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還出了圈,在更大的場域實現循環再利用。今年5月27日,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人民政府簽署《長三角區域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全面推動固體廢物跨區域聯防聯治和利用處置設施互補共享。
打通醫廢收運“最后一公里”
15時許,西藏南路上的上海簡恩口腔門診部門外響起喇叭聲,身穿白色防護服的收運員走到前臺,和門診部工作人員核對了單號、醫療廢物種類、重量等信息后,這家診所兩天內產生的針頭、針筒等醫療廢物被轉移到一輛迷你的醫廢處置密閉箱型車上。
半小時后,這輛小車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在醫療廢物臨時交接點,代表們看到,小車上的醫療廢物被有序轉移到醫廢處置專用大車上。在全程監控下,這輛專用大車駛向終點——位于嘉定的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
代表們所目睹的正是“短駁轉運、定點交接”的黃浦模式。為打通醫廢收運的“最后一公里”,本市建立了小型醫療機構醫廢收運體系,集中收運后通過車車對接、醫廢不落地的方式送至醫廢集中處置設施進行安全處置,實現“每48小時收運一次”的全覆蓋。
“以前打完電話,一個月來清運兩三次已經算是高效的了,這讓小型醫療機構管理者很頭疼。”黃浦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彭鑫說,有些醫療機構位于交通并不便捷的犄角旮旯、貨車禁行路段,嚴重影響收運效率,也加大了防疫風險,比如要新添容量更大、制冷效果更好的冰柜來暫存醫療廢物,還要設專崗專人進行消毒、打包。
醫廢收運“最后一公里”打通后,這些困擾都消除了。結合疫情防控經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等多種方式,集中收集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如此一來,收運頻率大大增強,也減少了防疫風險。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全市醫療廢物達到5.69萬噸,比2015年增加了近四成。
不僅如此,借助技術手段,上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信息統一納入了監管平臺,實現了全覆蓋、全過程和可追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