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記者以曝光污染相要挾實施敲詐,究竟騙了誰?
【谷騰環保網訊】今日,有媒體報道了一起假記者團伙以曝光污染相要挾、實施敲詐勒索的刑事案件。目前,經河北省河間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9名被告已分別獲刑。但是回顧這一事件,仍然發人深省。
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劉某等9人使用無人機拍攝多家砂石料場、攪拌站收集“證據”,然后冒充記者以曝光或舉報相要挾,敲詐勒索74人94次,涉案十余萬元。
近1年時間內作案近百次,之所以都能得手,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假記者發現了真問題。涉案砂石料場、攪拌站并非平白無故受到敲詐勒索,而是確實存在苫蓋不到位導致揚塵污染等環境問題,由傷及皮毛的問題又逐步暴露出缺少手續等傷筋動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被敲詐勒索的不僅有小微企業負責人、工商業主,還包括了政府工作人員。據報道,在94次作案中,有29次有基層鄉鎮政府工作人員參與,幫助企業“花錢平事”。
對于企業及其負責人而言,想要花點“封口費”“私了”,其代價要么小于接受處罰,要么強過停工停業整治。對于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而言,問題曝光之后,由于失職失責導致的后果輕則批評檢討,重則問責免職,搞不好就丟了官帽,因此動了“破財免災”的念頭。
越是在基層,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得失越是捆綁在一起。正因為企業及企業所在地的基層政府擔心因生態環境問題帶來“麻煩”,這才成了被人利用的軟肋。說到底,敲詐團伙盯上的,就是那些因存在生態環境問題心虛,而又不愿直面問題的人。
這樣的敲詐勒索事件并非偶發,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正在日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更加嚴格,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大大加強,體現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整體進步。但是,當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政策落到基層地方和具體實踐中時,還可能存在落實不到位、跟不上管理進步的步伐等問題,一些地方對更加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在認識上還有失偏頗。
實際上,很多問題并不是“小事化了”就能解決的,并不是繞著走就能行得通的,也不是今天不曝光明天就不會被發現的。有些環境問題本來是小事,拖著就成了大事,總會露出馬腳。不著手解決問題而想著規避問題,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欺欺人罷了。
其實懲罰并不是嚴格環境管理的目的,而是為了一方面推動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倒逼地方和企業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害怕暴露問題、不敢直面問題,就會因不愿意改變觀念,而失去了生存進步和長遠發展的機會。
花錢買不來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花錢消災不如徹底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唯有真正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治好心虛的毛病,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