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再提“限高令”,城市“不斷攀高”成歷史
【谷騰環保網訊】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要“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自2020年以來,這是國家層面第4次限制新建高層建筑的政策。
此次《方案》再提“限高令”,正是城市規劃理念重回正軌,重視建筑設計的綠色、可持續和實用價值的體現。
圖右側高層建筑為北京中信大廈(CITIC Tower),又名中國尊,總高528米。本報記者張黎攝
超高建筑建設成本高昂,爛尾風險大
超高建筑作為一些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曾一度被視為評判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曾在我國引起過超高建筑建設熱潮。
根據CTBUH全球高層數據庫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范圍內“坐擁”超高建筑量最多的國家,在世界上100座最高的竣工建筑中,僅中國內地占46座,并絕大部分建于新世紀。
截至2022年7月,中國已建成或者已封頂超500米的摩天大樓有7棟,分別為上海中心大廈,119層,高632米;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118層,高599.1米;天津高銀117大廈,117層,高597米;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廣州東塔),111層,高530米;天津周大福濱海中心,97層,高530米;北京中信大廈(中國尊),108層,高528米;臺北101大廈,即臺北金融大廈,101層,高508米。
雖然建筑的高度越高,層數越多,一定程度可以節約土地,但是超高建筑的建設成本高昂。此前據媒體報道,建設一座200米高的摩天大樓成本,遠超過建4座50米高的高層建筑成本。摩天大樓每平方米的建筑安裝費用比普通高層建筑高1.3至1.5倍。
同時,超高建筑建設周期長,對工程資金有極大“考驗”,因此建筑物也有大量的“爛尾”風險。例如上述的天津高銀117大廈,于2008年9月就開工,雖已封頂,但至今尚未完工,工期長達14年之久,建筑物至今未曾發揮實用價值。
高層建筑聚集對城市大氣污染物擴散帶來壓力
另一方面,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減少建筑能源使用,促進建筑低碳發展也是重要手段。
一般來說,建筑運行過程中,采暖、通風、空調、照明、炊事、生活熱水等都會帶來能耗及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超高建筑不僅此類碳排放巨大,其維護成本也非常高昂。據了解,像世界最高建筑,高達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在夏天制冷需求最高峰時,需要約1萬噸冰塊融化所提供的制冷量,高峰期的電力需求更是高達36000度,相當于同時點亮36萬個100瓦燈泡。此外,消防隱患突出也是超高建筑的另一“痛點”。
高層建筑還會對城市“小氣候”造成干擾,如果高樓太密集,城市的風就難以自然流動,經常“撞”在一些高層建筑上隨后反彈。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梅梅表示,“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高層建筑過多和扎堆聚集,都有可能導致局部地區的氣象條件發生改變,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條件就可能會增多。所以要優化城市內部生態功能布局,合理制定城市產業發展規劃和污染減排政策。在規劃時,要科學預留城市通風廊道,減輕高層建筑對局地氣候的影響,為大氣污染物擴散凈化預留空間。”
遞出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新“名片”
2020年5月,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就曾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此次通知還提出,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應進行充分論證、集中布局,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同時,住建部要求各地應加強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重點地段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
2021年7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通知》再次明確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隨后2021年9月,住建部在官網發布《關于加強超高層建筑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嚴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這也是“限高令”第三次近年來在大眾視野“刷屏”。
本次《方案》則指出,要“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治理‘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亂象。”
由此可見,城市“不斷攀高”已成為歷史,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建筑也將止步。在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性化的規劃建設、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節奏將成為城市的嶄新“名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