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落地起勢
【谷騰環保網訊】“今年夏季,我們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在東平湖繁殖成功,目前已發現18個家庭、多達134只幼鳥,在此落戶的青頭潛鴨種群數量超過了346只。”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湖畔,青頭潛鴨養護觀測站負責人陳昌倫向記者介紹青頭潛鴨從候鳥到留鳥的生態變遷。
“這種小魚叫中華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潔水體的指示魚種之一。目前,其種群在小清河里大量出現,充分表明了河道水質的改善提升。今年以來,這處點位一直保持著地表水Ⅱ類水體標準。”在小清河睦里莊斷面,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計珍告訴大家,小清河已徹底告別“小黑河”。
一條條河流變清變美,一處處水面百鳥翔集,一座座村居煥發生機,這是黃河山東段兩岸生態美、產業興、百姓樂的生動寫照。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黃河生態行 共筑安瀾夢”主題宣傳活動,記者跟隨采訪團一行深入企業點源、河流斷面、湖泊濕地、村落民居,親身感受近年來黃河山東段環境治理的成效和變化。
生態美——治污攻堅成效明顯,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山東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管言明介紹,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省生態環境廳堅定扛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把加強黃河生態保護作為重要任務,大力推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從細從實從快抓好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黃河灘區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等重點工作,組織實施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等,努力為黃河戰略落地起勢貢獻山東力量。
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樞紐和黃河流域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圍繞東平湖環境整治,近年來,泰安市持續開展清網凈湖、菹草清理、清違拆障等九大攻堅行動。
東平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其林介紹,近年來,全縣累計清除東平湖周邊違法建筑447處,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湖水水質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連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今年更是將1600萬余尾鰱魚、草魚、蟹等品種投放入湖,不僅達到“以魚養水、以魚凈水”的效果,更為水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隨著東平湖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和提升,東平湖成了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吸引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此棲息。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也相繼前來“安家落戶”。
一渠清水,綠蔭夾岸,盛夏的小清河風姿綽約,水清河暢。作為濟南市民心中的“母親河”,小清河的水質狀況牽動著上千萬人的心。
曾經,因濟南市建成區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等問題短板,城區每天有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小清河,導致流域污染嚴重,小清河一度成為“小黑河”。
近年來,濟南市在全市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小清河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各部門、各區縣紛紛簽訂污染防治“軍令狀”,封堵入河排污口、推進雨污管網提質增效、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站)、收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清理修復河道生態……一項項舉措壓緊壓實、緊鑼密鼓,推動小清河水質連續躍升,水生態得到有效恢復,逐步實現“水清、岸綠、景美、宜游”的目標。
如今,小清河水環境質量得到徹底改善,實現由“黑”到“清”的嬗變,為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釋放了巨大的環境容量,有效提高了環境承載力。
產業興——凝聚綠色發展動能,生態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去年底,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和億元村名單,濱州市博興縣喬莊鎮、店子鎮、錦秋街道灣頭村榜上有名。這些村鎮走出各具特色的產業振興富民之路,與當地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蛻變,生態優勢逐漸轉化為發展優勢密不可分。
在博興縣和淄博市桓臺縣中間,有一處明晃晃的大水面,波光粼粼,草木豐茂,生機盎然。桓臺百姓稱其為馬踏湖,博興群眾更喜歡叫它麻大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這處湖泊萎縮嚴重、生態功能喪失殆盡,兩岸群眾常常痛心嘆息。經過十幾年的治理修復,2018年以來,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明顯好轉,湖體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湖泊蓄水能力從300萬立方米增加到2500萬立方米,湖區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
環境好了,湖水清了,湖區的葦草、蒲草等生態資源,快速成為鄉村振興的“搶手貨”。其中,以灣頭村為代表的湖區村,成為博興縣草柳編的發源地,也是目前的主產區。
從湖區收割的蒲草晾干之后,經過村民巧手編織,變身款式多樣的編織品,桌椅板凳、坐墊鞋帽,小簍小筐、屏風門簾,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借助電商等渠道,這些草編工藝品銷往世界各地。每年,僅從灣頭村加工制作的草編工藝品就有近4億元的銷售額,讓這方水土養育的能工巧匠因生態改善和辛勤勞動而過上幸福生活。
在湖區南岸,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致富。桓臺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宋強介紹:“這兩年湖區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來一大批企業投資入駐,生態農業、生態旅游也火了起來。生態種植、文創產品、農家樂等各種業態遍地開花,生態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百姓樂——好生態帶來好錢景,生態紅利惠民富農
位于淄博市高青縣常家鎮的蓑衣樊村,三面環水,有4000余畝的生態自然濕地,湖塘星羅棋布,蒲葦滿地,荷葉連天。近年來,蓑衣樊村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依托當地生態稟賦,釋放生態紅利,實現惠民富農。
以“黃河風情、濕地風貌”為發展思路,蓑衣樊村相繼建設了東方紅會議室、人民公社大食堂,配套蓑衣客棧、荷香碼頭游船、濕地觀光采荷、稻田釣蟹等旅游項目,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村、旅游村。如今,村里已有高標準農家樂24戶、民宿18戶,農家樂年均收入達到15萬元,民宿年均收入達到1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
以蓑衣樊村為中心村,常家鎮成功創建山東省“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目前正推進建設總投資14億元的蓑衣樊提升改造、羅曼園婚禮主題綜合體、黃河淤背區百里生態廊道等產業項目。
齊河縣趙官鎮大徐家村,在鄉村環境整治的基礎上,努力將“美麗村居”轉化為“美麗經濟”,讓村莊變身為景區。目前,村里已引進旅游開發公司,吸引社會資本400萬元,對村內100余處閑置房屋進行改造,建成精品民宿12套,推出以“黃河農耕”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業態,逐步形成了北部休閑采摘、中部垂釣民俗、南部田園綜合體的特色產業布局。
聚焦鄉村振興,齊河縣整縣制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項目,統籌縣域內村莊屋頂、閑置土地、坑塘等空間資源,統一實行租賃開發。每安裝1塊光伏板,向村集體支付38元的推廣、維護費用,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群眾年均增收千元以上。
黃河水,黃河情。隨著黃河流域山東段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市縣鎮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幅環境優美、產業振興、百姓安居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