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水:天津交出亮眼“答卷”
【谷騰環保網訊】金秋的海河河北區段水面波光粼粼,一群海鷗時而展翅盤旋、時而迅猛俯沖、時而悠然浮水,呈現出一副水鳥和諧的靈動自然景象。
海河是天津市的母親河,河北區是天津市的發祥地和中心城區之一。早在洋務運動時期,這里就逐步聚集起大量的工業企業,人口密集、商業發達,沿街商鋪的污水直排,讓這里的河段曾一度充斥著垃圾、雜物。加之20世紀海河中上游大規模取水作業和流域內城市污水排放,導致海河干流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每逢夏季極易暴發藍藻。特別是2012年、2013年,海河局部河段藻密度超過18億個/L,水中的溶解氧在極端情況下小于0.2mg/L,導致魚類等水生生物因缺氧死亡。
十年來,為有效改善海河水質,河北區痛下決心,狠抓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減污增容綜合治理,實現了由“十二五”期間劣Ⅴ類水質到目前穩定保持優良水質的飛躍。2021年,海河河北區段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一批美麗河湖,實現了從“差生”到“優等生”的華麗轉身。
海河河北區段水質的改善,只是天津市久久為功、持續治水的一個縮影。十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后開展清水河道行動、碧水保衛戰等專項行動,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根本性變化。全市地表水優良水體斷面比例由2012年的14.5%提高至目前的58.3%,增加了約4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由最高時的65%,至今已全部消除;12條入海河流水質從十年前的全部為劣到2020年的全部消劣,再到2021年11條達到Ⅳ類水質;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從2012年的2.6%提高到74.4%。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健全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天津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指揮部和河(湖)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市長領銜掛帥,壓實責任,多次深入實地調研指導。構建市、區、鄉鎮(街道)、村4級河長責任體系,分級分段設立河湖長,形成了管理、治理、保護“三位一體”的河湖管護機制。
堅持規劃引領。十年間,先后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清水河道行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等。 2018年,在全國率先發布實施打好碧水保衛戰、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三年作戰計劃。“一河一策”、分區分案,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水源地保護、水生態修復等關鍵環節,打出一套碧水攻堅“組合拳”,累計完成3100余項治理工程,項目化、工程化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打好嚴管嚴治組合拳。十年間,充分利用行政、經濟、科技、法律手段,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強化法治約束,嚴格排放標準,2015年起,陸續出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一系列法規標準,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較國家標準收嚴40%。強化考核督察,建成涵蓋國考、市考等斷面的水質監測網絡,定期監測考核。加強科技支撐,市級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從5個增加至81個,實現入境、跨區、入海斷面全覆蓋,實現一個平臺管水質。占污水排放總量的95%以上的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施,實現水質實時監控。實施經濟獎懲,做到日預警、月排名通報、月獎懲、月會商、月公開,創新實施每月水環境區域補償, “靠后區”補償“排前區”,倒逼上下游各區共同護河治河。
減少污染存量,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十年來,天津市不斷深化工業污染治理,按照“限一批、關一批、治一批”原則,推進工業治污減排。要求新改擴建的工業項目,一律進入工業園區,從源頭上解決工業企業分布散亂的問題;大幅收嚴園區外直排企業排水標準,分類整治2.2萬家“散、亂、污”企業,倒逼現有工業企業入園;持續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范化建設,實現園區污水全部集中處理。
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補齊城鎮水環境治理設施短板。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建成東郊、津沽、咸陽路、張貴莊等一批大型城鎮污水處理廠,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12年的296萬噸提高到2021年的409萬噸,污水處理廠出水達標率由50%提高至99%以上。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470公里,消除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空白區135.99平方公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由2012年的88%提升至96%。強化汛期污染防治,針對降雨后建成區水質變差問題,完成4000余個雨污管網串接混接點改造,疏通排水管道約2.4萬公里,掏挖檢雨井約260萬座(次)。
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加快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市2209個村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從“嚴重不足”到“全部覆蓋”的跨越。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不斷提升。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采取養殖清退、尾水治理、建設人工濕地等多項措施,綜合治理河道兩側水產養殖20余萬畝,大幅削減養殖尾水污染。
推動生態擴容,讓生態美景永駐津沽大地
十年來,在有效減少污染存量的同時,天津市不斷擴大環境容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393平方公里,將入海河流、河堤岸線等9.91%的陸海面積劃入其中,依法保護海洋、水庫、湖泊、河道等水體,有效提升水生態保護能力。
全力保障河湖生態用水,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建成海河—獨流減河、海河—永定新河南北兩大地表水循環系統;打通南北生態調水通道,累計通過濕地向七里海、北大港、南北運河等重要河湖補水40多億噸;中心城區河道實現全面貫通、循環流動;建成新開河、先鋒河地下調蓄池,試點推動初期雨水進廠處理,實現水體“蓄起來、活起來、清起來”。
大力推動濕地保護修復,開展河道綜合治理,科學實施清淤疏浚,建立主要河流垃圾打撈收集轉運體系,大力推進入海河流河道灘地人工濕地建設。保護修復天然濕地,制定實施天津市濕地“1+4”規劃,即1個全市總規劃和4個濕地(七里海、北大港、大黃堡、團泊湖)專項保護規劃,對875平方公里的濕地進行升級保護,全力守護好“華北之腎”。隨著濕地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好轉,徑流水質改善、涵養水源等作用逐步顯現。
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堅持保護優先,對153公里海岸線實施分類保護,將10%的海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編制實施《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2019-2035)》,確保自然岸線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強化人工濕地和生態岸堤建設,修復濱海濕地面積531.9公頃、岸線4.8公里。持續推進生物資源恢復,大神堂牡蠣礁群得到逐步恢復。嚴格落實伏季休漁制度,“十三五”以來,海洋捕撈量減少25%,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近85億單位。
步入新階段,邁上新征程,天津市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治理,加快補齊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加大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不斷做好治水“答卷”,努力建設“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美麗天津,讓“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的生態美景永駐津沽大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