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相的水司司長,提出哪些治水思路?
【谷騰環保網訊】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的現場,有一張新面孔引起大家注意: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首次出席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公開資料顯示,黃小贈歷任原環境保護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副司長、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援青)、水生態環境司一級巡視員。如今,他接過了接力棒,執掌水生態環境司。
發布會上,黃小贈全面回顧了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和成效,并拿出了下一步的治水路線圖。
中國環境報社記者 曾震/攝
談過去:這是了不起的歷史成就
國家地表水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0.5個百分點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可要是基數只有1.2個百分點呢?
達到Ⅱ類水質是什么概念?在我國的國家水質標準中,Ⅱ類水質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可曾想過曾經泥沙俱下的黃河干流全線已經達到飲用標準?
24.5萬公里是什么距離?沿著赤道線環繞地球一圈的距離約4萬公里,24.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6圈。這是參與排污口排查工作人員走出來的距離,累計查出入河、入海排污口近23萬個,目前約1/3已完成了整治。
在污染防治攻堅戰已經進入啃硬骨頭、下足繡花功夫的階段,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難得。
黃小贈介紹,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九成以上,推動解決兩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六個省份30個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牽頭攝制2022年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共交辦地方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34個。全國累計劃定1.96萬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治,有力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在健全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建立健全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出臺關于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累計將344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范圍。推進排污口管理改革,全面開展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印發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參考指標,發布首批26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做好疫情防控水生態環保工作,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牢牢守住水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2022年,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小贈在談及水生態環境保護成績時評價,“這是了不起的歷史成就”。
談現在:坦言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從工作基礎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
問題是共性存在的,在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也不例外。
黃小贈坦言,盡管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諸多瓶頸制約和挑戰,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工作短板,如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截污治污還不到位,藍藻水華、水生態失衡問題依然存在。
具體而言,在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一方面,城鄉面源污染短板未有效突破。不少湖泊污染負荷依然較大,尤其是汛期,往往一場大雨就將全部污染物“零存整取”沖入河道。監測數據表明,汛期入湖的河流污染強度和污染物排放量要遠遠高于非汛期,反映出城鄉面源污染治理還不到位、還有短板。另一方面,部分湖泊生態系統失衡。長期的高強度開發導致河湖周邊緩沖帶面積大幅度減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應有的生態功能,水生生物鏈結構和水生植被遭到破壞,草藻系統失衡,進一步擴大了藍藻競爭的優勢,引起生態系統的負反饋。
在污水收集處理方面,一些地方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污染治理“重面子、輕里子”。需要真金白銀投入的如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等方面,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現象。有的地方仍有等靠要的思想,沒有從根本上下決心徹底解決上述問題。還有一些地方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直排導致當地的一些重要水體,甚至從“母親河”變成了“納污河”。
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方面,存在一些地方在排查整治過程中避重就輕,追求數量不求質量,責任落實不到位,或者是部門協調聯動的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
談將來: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是核心
“排污口雖小,但是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大。這個小小的口子,一頭連著江河湖海,一頭連著生產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環節。抓住、抓好、抓實、抓牢這個‘牛鼻子’,有利于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的全面整治,實現水陸統籌。”寥寥數語,黃小贈點明排污口排查工作的重要意義,“今年目標任務是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太湖七個流域的干流和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要全面完成排污口排查,所有的口子要查出來”。
“查”只是第一步,根本是要“治”。有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說:“入河排污口排查中發現,有的地方對排水直排污水直排問題控制不力,截污工作不到位,怎么解決這類問題?”
黃小贈用“兩個堅持”回答: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指導督促地方以突出問題為導向,追根溯源,在這個基礎上加強系統治理,強化控源截污,通過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深入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措施,大幅降低入河污染負荷。必須堅持傳導壓力。不斷完善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定期開展全國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精準識別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完善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相結合的機制,壓實地方的主體責任。
治理已經取得成效的,也不能松勁懈怠。黃小贈表示,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進展明顯,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98.1%,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下一步要組織開展行動方案實施成效跟蹤評估,切實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持續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引導各地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深入推進行動方案落地見效。“目前在長江流域探索建立水生態考核機制,并正在完善評分細則,確?己私Y果能真正體現各個地方保護和修復成效,與人民群眾實際感受保持一致”。
當然,薄弱環節也不能放過。農村黑臭水體是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作為“十四五”重點任務予以推進,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時間緊、任務重,怎么辦?
黃小贈表示,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要三步走。
第一,是要組織開展試點,督促各地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性、系統性治理措施,深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第二,是要完善政策體系,修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進一步完善排查要求,細化成因分析,規范治理效果監測評估,強化水體長效管護。
第三,要提升整治成效,以國家監管黑臭水體為重點,對已完成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健全完善日常監督評估機制,創新監管手段,加強調研評估,推進農村黑臭水體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確保取得整治實效。
“目前,已將群眾反映強烈、面積較大的4000余條農村黑臭水體納入國家監管清單,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2023年,全國要計劃完成800余條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黃小贈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