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環保督察曝光問題為何一犯再犯?
【谷騰環保網訊】在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典型案例中,5個案例均與“水”有關。其中,甘肅省張掖市、河南省三門峽市存在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等問題,被督察組點名通報。
業內專家表示,“違規取水”“挖湖造景”似乎成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頑疾”和“常見病”,已經顯現出生態風險。
違規取水為什么不容忽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要素。作為承載全國12%人口、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水任務的黃河,水資源短缺是制約黃河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
然而,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過度索取黃河水資源,讓黃河流域地區用水矛盾日益尖銳。
為了緩解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國家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并強調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四水四定”原則,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表示,這是對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根本要求。區域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必須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本前提,實現水資源的安全供給與可持續利用。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方案》,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作出明確規定。其中特別強調要從嚴控制建設引黃調蓄工程、堅決遏制“造湖大躍進”。
雖然中央三令五申,一些地方卻明知不可為而要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指出,部分地區違規取用黃河水,將水資源用作他途,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狀況和生態環境風險。
督察組通報指出,甘肅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長期以來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人水、地水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然而張掖市甘州、臨澤等區縣多次違規取水作為人工景觀,30余處人工水面存在違法違規問題,水域總面積達6000余畝。
“沒有充分考慮黃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承載壓力,這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
《黃河保護法》特別規定,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控制黃河流域以人工湖、人工濕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觀,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制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這些要求都傳遞出國家嚴禁地方脫離實際、違規建設人工湖的決心。
挖湖造景真的美了環境嗎?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指出,甘肅張掖、河南三門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違規挖地造湖、未批先建人工景觀問題。
其中,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河道生態修復之名,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嚴重破壞河道附近耕地、林地等原生地貌,總挖方量約27萬立方米,且未經許可違規取用黃河水25萬立方米,形成約450畝水面、9個人工島嶼的好陽河濕地公園。
有網友認為,挖湖造景涵養了水源、美化了環境,還可以發展生態旅游,有何不可?
優美的生態環境人人追求,但應該在守法的前提下。
廣東越啟蘭律師事務所生態環境合規中心主任盧清彬律師告訴記者:“在黃河入河口處違規修筑土壩圍堤、挖湖造景,違法占用耕地乃至基本農田,既無視黃河全流域保護的需要,又踩了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紅線。”
同時,對環境質量的改善不能只顧局部,以犧牲整體為代價。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挖湖造景對生態功能的影響是顯著的。”黃河流域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挖湖造景改變了原有水系自然生態功能,擠占了生態、生活、生產用水,使本已嚴重缺水、生態脆弱的黃河雪上加霜。
一份針對黃河流域生態功能的評估報告指出,人工水體增加影響了原有自然河流和濕地的生態功能,部分水庫截流造成河流干流斷流干涸、部分湖泊萎縮,使得物種生境破碎化加劇。部分景觀水體占地面積大,加劇了局部區域水資源緊張。
北京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項目主任彭奎表示,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是建立在本身是濕地,有正常自然環境基礎上的,可以適當地維護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如果“憑空生造”人工湖,則會改變自然狀態,更會破壞濕地生態和動植物棲息地,對鳥類等種群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違規挖湖造景破壞原生態,本身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屬于以生態破壞為基礎的旅游。”彭奎說。
盧清彬認為:“從通報的情況看,三門峽和張掖的案例都屬于只顧開發不顧環境、只謀局部和當前、不謀全局和未來的違規違法行為,也是違背高質量發展理念的錯誤行為。”
問題較為普遍的原因何在?
“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為什么會在黃河流域發生?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或許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守水有責、管水擔責、護水盡責的意識不夠,依舊習慣于靠水吃水。因此,才總有“管你批不批,不用白不用”或明或暗的取水招數,都想在自家地盤把水存起來。
另一方面,“看得見的景觀才是‘綠水青山’”錯誤政績觀作祟。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個別地方依然存在形式主義之風,尤其是熱衷于把“人工造景”等同于“生態修復和保護”,不顧當地實際情況,違背自然客觀規律,甚至違反國家規定。“沒有湖挖湖”“沒有景造景”,這都是形式主義問題的新形式和新表現。
彭奎表示,要關注“違規取水”“造湖取景”背后的驅動動機。打造濕地公園、城市花園是看得見、瞧得著,擺在明面上的公共工程,能夠爭取到項目、資金和公眾支持,更容易留下“造福人民”“服務百姓”的好名聲。
“三門峽的案例,以河道生態修復之名,行違規違法之實。對于這類打著生態名義的行為,更應該警惕、懲處。”盧清彬說。
事實上,以生態修復的名義人工造湖,并不符合國家“以自然修復為主”的大政方針。違規修建的人工湖同質化嚴重,與建設投資、用水、維護相比,所謂的生態旅游帶來的收益杯水車薪,浪費了本應該改善民生的資金。與其花大價錢人造景觀,不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改善民生、修復損害的生態上,或者教育、科技等領域上。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人人都渴望居住在優美清潔的家園里,但要用系統觀進行科學謀劃。城市建設要算綜合賬、算長遠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更不能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等“生態形式主義”好看一時,貽害長久。別真等到后果積重難返才悔不當初,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又一次及時地敲響了警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