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
【谷騰環保網訊】珠江口鄰近海域是“十四五”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三大攻堅區域之一!吨攸c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加強沿海城市重污染海灣入海河流整治,因地制宜加強總氮排放控制”。廣東省東莞市近岸海域地處珠江口河口區頂端,受上游來水和下游感潮的雙重影響,近岸海域無機氮濃度居高不下,陸域總氮入河量位居珠江口城市前列,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任務艱巨。
為協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減排與近岸海域水質改善,東莞市人民政府印發《東莞市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成立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2023年初,東莞市東江下游片區綜合整治現場指揮部印發《東莞市東江下游片區水污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構建了陸海統籌、部門協調聯動的治污體系,為入海河流水質改善與城鎮污染治理等重點任務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入海河流污染物溯源與綜合管控技術體系建設
為落實攻堅戰要求,東莞市與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研究所)駐點幫扶組建立聯合工作機制,開展了入海污染物溯源與綜合管控的積極探索,在污染底數摸查與核算、入海通量監測、污染溯源、重要控污指標分解及綜合管控措施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了創新實踐。
全面摸查污染底數,開展流域—海域水文水質系統監測,識別區域污染特征。統籌協調生態環境、住建、水利等相關部門,夯實污染源相關資料收集工作,全流程嚴格把控數據獲取—清洗—分析各個數據管理環節。重點針對污水處理廠、重點涉氮企業開展深入調研,核算各類污染源的入河(海)量。進一步根據河流水系和匯水特征形成不同鎮街、流域的各類污染源排放清單。充分挖掘流域、海域各類水環境、水文監測數據,全面評估研究區域內水環境與水文水資源現狀及其演變趨勢。深入剖析污染特征和環境質量問題,對流域、海域重點區域開展必要的補充加密監測。對入海河流開展不同水期的高頻污染通量監測,結合潮區界、潮流界水文、水質自動站數據及降雨數據對通量監測結果進行校核。
集成污染源解析技術,實現時空精準溯源。集成受體模型(同位素、水質指紋溯源技術)以及機理模型(陸海統籌水環境模型),形成覆蓋污染物產生—輸移—處理—入河—入海全過程一體化的源解析技術,在厘清流域上游、海域左右岸周邊城市污染輸入貢獻的基礎上,明確本地各鎮街、各流域排污對入海河流斷面、近岸海域國控站點污染貢獻占比。對汛期雨季污染強度大的斷面開展精細化溯源,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對水文、水質、氣象、水閘調度信息、污染源排放信息等進行深度學習,優化集成源解析技術,識別主要污染物時空來源特征及其傳輸途徑。
構建陸海一體化污染分配與管控體系。按照“陸海一體,協同治理”的思路,以入海河流總氮濃度、近岸海域國控站點無機氮濃度達標為控制目標,建立陸源污染排放—入海河流水質—近岸海域水質的響應關系,提出東莞市入海河流斷面以及流域上游斷面水質分階段控制目標。建立河口—流域—子流域—行政單元—污染源逐級細化的污染控制體系,提出東莞市入河總氮削減總體目標。進一步對各類污染源提出重點關聯性指標控制要求,其中對生活源重點提出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BOD進水濃度、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氮年均出水濃度、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氮年均出水濃度、城鎮污水處理廠總氮年均進水濃度等指標的分階段、分區域控制目標,提出近期與遠期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深入一線,全過程精準駐點幫扶,合力提升治污成效。自2022年3月起,駐點幫扶組派駐技術骨干人員長期駐點東莞市,圍繞各項幫扶需求提供技術指導。協調各部門各區域數據資源,保障資料獲取的及時性和完整性。及時開展重點工作及工程項目實施進度評估。將各項攻堅工作任務清單化、項目化、臺賬化,開展至少每季度一次的定期調度、分析研判和監督評估。將入海污染物溯源與綜合管控研究成果應用于攻堅工作。基于污染溯源方法,動態更新各類污染源污染負荷、入海河流及入境河流污染物通量變化情況;評估各階段、各鎮街的主要控污指標完成情況,在常態化巡河和水質研判的基礎上提出措施以降低汛期污染風險,做到精準治污,提高治污成效。
入海污染溯源與管控實踐的啟示與建議
保障基礎數據質量,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翔實、全面、可靠的污染源信息、氣象、水文、水質數據是精準溯源的基礎。要充分挖掘和整合現有生態環境、水利、住建等部門各級信息化平臺的歷史、在線監測及預報等數據資源,形成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機制。健全覆蓋各類數據源的規范化管理機制,夯實數據標識—清洗—整合—歸檔—分析—更新的閉環管理環節。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多源異構數據的元數據庫及數據分析學習模型,不斷自適應優化各類數據源的管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堅持陸海統籌,加強入海污染通量監測與核算。入海污染通量監測與評估是連接陸域污染與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紐帶。要根據不同河口區環境動力特點,開展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監測與核算的不確定性研究,重點分析影響不同水期通量監測準確性與代表性的關鍵要素。構建上游污染通量監測—沿海陸域污染源核算—河口區污染通量評估的入海污染通量監測與核算體系,編制符合區域特征的入海河流污染通量監測標準規范。選定有條件的河口區,開展入海污染通量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形成入海河流污染通量監測業務化機制,以期實現污染物入海的定量化、精細化、區域化、動態化和業務化的監管要求。
強化調度評估機制,及時優化治污措施。沿海各地市應加強重點工作調度,及時優化治污措施。更新核算各類污染源入河量,評估流域各斷面水質階段性目標達標情況,對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廠總氮進出水濃度等重點控污指標加強分析研判。加強污染源系統性、科學性分析,準確識別陸海污染成因,重點針對雨季污染突出問題,開展源頭(排水單元)—過程(污水轉運系統)—末端(污水處理系統)的精準溯源,有效控制溢流污染。加強攻堅戰重點任務調度,及時跟進重點工程項目進展,動態評估各類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治污成效,及時優化調整攻堅戰治污措施。
打破行政界限,構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協同治理體系。將入海河流、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改善需求分解落實到流域及各級行政區,構建各類污染源、重點污染區的關鍵控制指標、目標體系,劃分陸海協調的管控分區,建設流域—河口—近岸海域協同的目標指標分區管控體系。建立健全基于河口和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目標,包含流域海域生態補償、責任分解機制的評估考核制度。制定聯合治污計劃,形成入海污染物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共同促進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研究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