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82條農村黑臭水體清零
圖為治理后的臨澧縣干塘堰。
【谷騰環保網訊】洞庭湖畔,魚米之鄉。常德市是湖南省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受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水產養殖污染,加之堰塘、溝渠、河、湖淤積堵塞,在農村地區形成了一批黑臭水體。
2022年,常德市成功申報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獲得兩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82條農村黑臭水體涉及全市9個縣(市、區)、49個鄉鎮(街道)、82個行政村,水域治理面積超100萬平方米。治理完成后,常德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可達到74%,將惠及24萬人。
經過兩年治理,常德市按照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的修復原則,結合地方和相關部門意見,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四大舉措,依托中央財政資金,鼓勵社會參與,整合部門資源,聯合廣大群眾共同治理,形成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常德經驗”。
建立高效“指揮部” 打通“綠色通道”
農村黑臭水體數量多、分布廣、動態變化大,治理工作涉及部門多、地域廣,在基層實踐過程中,往往遇到不少難題。
為及時解決治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2022年,常德市成立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振宇任組長,并形成了定期會商和不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的工作機制,9個相關縣(市、區)也“對標”,成立了組織領導機構。全市形成了部門、區域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安鄉縣董家垱溝渠水域面積達兩萬平方米。過去,附近村民自主將溝渠分割為10多個小魚塘,常年投肥養魚,形成黑臭水體。2022年11月,項目治理單位準備進場施工,卻遭到村民阻攔,治理工程難以開展。得知情況后,安鄉縣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馬上召集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召開現場推進會,與村民進行溝通協商,成功解決了阻工難題。現在,董家垱溝渠治理完成后,村里的環境也變好了,村民都成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宣傳員”。
落雁湖地處津市市城鄉交界處,多年來,受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廢水污染,形成黑臭水體。在治理過程中,湖邊一家豆制品加工企業搬遷工作受到阻力。津市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馬上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最終,津市市政府給予企業優惠政策,將其搬入工業園區;并整合資金,不僅將落雁湖周邊管網接通,還進行了綠化建設,讓過去的“臭水塘”變成了“小公園”。
“有問題,找指揮部。”兩年來,這句話已經成為項目快速推進的“秘訣”。“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難啃的‘硬骨頭’,就會逐級上報。”常德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監督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市級的會商會是每月1次,對各縣(市、區)上報的問題,進行會商解決。常德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還會通過微信群,對治理工作進行周調度、月通報,確保治理工作順利推進。據統計,兩年來,市、縣兩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共協調解決各類問題近30個,為項目推進打通了“綠色通道”。
堅持“三個統一” 把好項目質量關
目前,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主要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系連通四大舉措。其工程施工并不復雜,要想治理取得成效,重點要確保項目的質量。
在試點開始之初,常德市就明確了統一工程設計、統一績效監管、統一效果評估“三個統一”的工作原則。
為確保施工建設全市“一盤棋”,常德市為各縣(市、區)統一編制了具體實施方案和單條水體的工程設計。治理工作開始之前,常德市生態環境局和設計單位(湖南有色金屬研究設計院)、實施方案編制單位用了3個月的時間,對全市82條農村黑臭水體進行現場踏勘,并充分征求了相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形成了“一水一策”的治理方案。
“經過現場踏勘,我們將常德市農村黑臭水體分為河流、溪流、湖、堰塘、溝渠5類,其中溝渠有57處,數量最多。”據設計單位專家介紹,根據不同類型,常德市因地制宜,對四大治理措施進行細化,確保“對癥下藥”。
對全市統一工程設計,鼎城區斗姆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喻彪表示十分認同。他說,統一工程設計,不僅減輕了地方工作壓力,還請來了湖南有色金屬研究設計院的專家,一對一進行設計,真是一舉多得。
常德市還將試點工作納入對區縣市績效評估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紀監委“洞庭清波”常態化監督、民生實事辦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河(湖)長制工作考核的內容,作為試點實施單位黨政干部政績評價的重要內容和參考;對推進不力的,及時采取預警、約談等方式強化督促督導,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最后,在所有治理工程完工后,常德市將組織效果評估,統一驗收標準,對治理效果不達標的項目,進行及時整改,確保達標一處銷號一處。
“以前水是黑的,河里的泥是臭的,現在水清了,臭味也沒了,吃了晚飯,大家都來這里散步。”鼎城區斗姆湖街道南垸社區軍民楊秋元說。“過去就是條臭水溝,經過治理,環境大變樣,現在水里還養了觀賞魚呢。”安鄉縣安康鄉杜家村鄒亮明感慨地說。
截至2023年12月20日,常德市82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全面完工。從當前情況來看,項目治理取得較好成效,得到群眾好評。
從源頭設計到工程驗收,常德市統一項目標準,牢牢把好了項目的質量關,確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取得實效。
創新長效管理 確保“長制久清”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護。
為確保水體“長制久清”,常德市從制度入手,明確了后期管護的各方責任,制定了常態化管護措施。
常德市出臺《常德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市、縣(市、區)、鄉(鎮)、村“四位一體”責任體系;并明確了季度監測、巡察制度。發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明確未來5年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達標率達到100%;目前,已完成743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到37.9%,預計2025年,治理率將達到45%。出臺《常德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持續減小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的影響;目前,全市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面積達到30萬畝,綠肥種植33萬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完成了5萬多畝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
各縣(市、區)也紛紛響應。安鄉縣出臺了《關于安鄉縣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行動舉報方式的公告》,向社會公開舉報方式,防止農村黑臭水體反黑返臭。目前,安鄉縣已收到5起舉報,均已查實,完成整改。
臨澧縣將縣級河(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制定農村河(湖)長制工作細則,結合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形成“一條一檔”,并嚴格落實到村一級,建立常態化巡護機制。臨澧縣四新崗鎮雙橋村居民劉德元就自發當起了巡護員。他告訴記者,現在堰塘建成了小公園,他和周邊十幾戶村民自發成立巡護小組,每天在堰塘周邊巡護。
全市各地也加強宣傳引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管護工作中來。鼎城區斗姆湖街道就發動鄉賢贊助,對枉思河周邊溝渠進行護坡,并自建一個機井,在枯水期及時補水,確保河暢水清。
2024年年初,常德市82條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清零”,一條條臭水溝、黑水塘變成了生態渠、小公園,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站在新的起點上,常德市將積極探索實踐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拓展治理成效,為守護長江“一江碧水”、洞庭湖“一湖碧水”貢獻常德力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