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政策調整引關注,環境商會提針對性建議
【谷騰環保網訊】2023年年底,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停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有關事項的公告》,決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停止對新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基金補貼政策。為支持正規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處理活動,中央財政將另行安排專項資金,但具體辦法尚未明確。當前,由于銜接政策的缺失,部分拆解利用企業已暫停運營,等待相關政策明朗。
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近日主辦的2024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針對這一變化,環境商會牽頭會員企業起草了《關于改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提案》初稿,并已報送全國工商聯,擬以團體提案上報全國政協會議。提案旨在引導廢電器電子產品流向有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理。
數據顯示,隨著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量的逐年攀升,預計到2023年底,將有超過兩億臺家電產品報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僅2022年我國就生產了包括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以及微型計算機等在內的大量電器電子產品。這些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妥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規范的野蠻拆解或掩埋焚燒會對環境與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回顧歷史,自2009年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以來,我國建立了目錄制度、多渠道回收體系、集中處理機制、資格許可管理制度及處理基金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措施。尤其是設立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通過提供補貼有效促進了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與處理工作。
據官方統計,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實施的2012年—2022年間,國家累計發放補貼高達近268億元人民幣,顯著提升了污染防控效果,正規拆解企業的處理量也大幅度增長,同時銅、鋁、鐵、塑料等資源產出率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經批準的拆解企業已累計處理約7.7億臺廢電器,成功地引導電子廢物從個體商販流向正規處理企業。
然而,環境商會在這份提案中指出,當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的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
首先,基金的資金來源不足且補貼發放存在滯后現象,基金收支不平衡導致資金缺口巨大,入不敷出的問題日益突出。此外,盡管基金征收定價與處理補貼定價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但由于審核周期長,資金發放時間往往滯后于企業實際需求,加大了企業的運營壓力,特別是流動資金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雖有所擴大,新增的9類產品并未納入基金征收范圍,加劇了基金收入與支出間的矛盾。
其次,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受到影響,企業生產經營風險增大。現行補貼標準動態調整對回收—拆解—再利用產業鏈條上的市場主體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同環節的利益分配格局發生改變。例如,按照《關于調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標準的通知》(財稅2021年10號),補貼標準普遍下調約30%,使拆解企業在控制成本的壓力下不得不壓低廢物回收價格,進而打破了社會回收商與拆解企業之間的原有利益平衡。
更為嚴峻的是,電器電子廢棄物非法拆解行為依然猖獗。由于正規拆解企業必須遵循嚴格的環保規定和拆解要求,而非法拆解點則無需承擔相應的管理和環境治理成本,因此能以更高的價格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導致大量的電子廢物流向非正規渠道。尤其是在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背景下,如銅、鋁等金屬回收價值上升,許多回收商開始自行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如廢油、廢鉛酸蓄電池、廢催化劑、廢制冷劑等未經妥善處置,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環境商會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一是改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增加資金來源補齊資金缺口。國家發改委探索實行針對大宗電子產品的消費者押金退款政策,進一步延伸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優化資金結構,提高基金征收標準,增加補貼支付頻次。啟動新9類產品處理的基金征收工作,彌補大家電處理的拖欠資金缺口,維持電子廢物回收利用量的穩定。 二是完善動態補貼機制,平衡好補貼標準與企業處理成本的差異。基金補貼標準應以報廢家電所含有毒有害物質的處置成本為依據,財政部綜合考慮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企業之間的競爭等因素,理順市場經濟下價格的傳導機制和利益平衡,控制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設有緩沖期以系統性消減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 三是嚴厲打擊私拆等無資質企業拆解行為,完善經濟懲罰措施。生態環境部應嚴格執法,提升廢舊電器電子無害化處理水平,降低環境污染風險隱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