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水環境監管,管的不僅是飲用水安全
【谷騰環保網訊】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2024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防范汛期水環境質量惡化以及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筆者以為,汛期水環境監管,管的不只是飲用水,既要重防范確保飲用水安全,又要科學收集利用雨水。
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千頭萬緒,但最重要的是打好提前量。一般來說,每年的降雨多集中在“七下八上”,生態環境部門未雨綢繆,早早拉開了汛期水環境監管的序幕。入汛后,一些地方出現的極端降雨過程,很容易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進而對飲用水水源安全構成威脅。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把各項前置防御工作做實做細,努力守護江河安瀾、人民安寧。比如,深入開展垃圾、秸稈、污泥、畜禽糞污等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運行、入河排污口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以及環境風險防控等突出問題的全面排查整改,及時有效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加密水質監測,強化分析研判與水質出現異常波動的處置;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聯防聯控要求,妥善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
同時,也要看到,汛期也是增加水資源,補充地下水、河湖水和水庫蓄水的最佳時機。對于雨水,以前人們總希望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市政部門在建設上也充分考慮城市安全度汛需要。而現在建設“海綿城市”,可以科學收集雨水實現有效利用。比如,江西萍鄉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小街小巷綜合整治等有機結合,已有超八成建成區達海綿城市標準,不僅大幅緩解了城市內澇現象,還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又如,四川省廣元市充分利用山地河谷條件,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設置各種可吸水的“海綿體”,積極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典范。像百草園內的步道,就是由透水瀝青及透水磚鋪設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孔能使水迅速滲透到地下蓄水池,從而保持步道干爽。同時,通過建設“海綿體”,實現了山地雨水調蓄、山體生態修復、景觀品質提升等多重復合功能。各地應堅持生態措施與工程措施并舉,優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溝渠、園林綠地、廣場等實現雨水調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發展經濟要用水,生態建設要用水,吃飯過日子更離不開水。然而,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雨水是大自然贈予人類的珍貴資源。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頂及道路、廣場等硬化地表匯集的降雨徑流,為城市綠化、景觀水體及地下水源提供補給,是綜合利用水資源和水資源開發經濟而又實用的好方式。廣元遵循“擋外洪、攔山洪,暢通道、蓄雨水,凈污水、回用水”的系統策略,因地制宜構建“外擋內攔—分級調蓄—蓄排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凈化”的雨污管控體系、“蓄凈結合—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的多水共用體系,使雨水“無處可逃”循環利用。
珍惜水、用好水,把雨水留住,進行有效儲藏、轉換、再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涵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在這方面,一些地方做了很多嘗試。比如,有的步道路面使用透水磚,或者通過路緣石開孔、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改造,雨水可以透過綠地進入地下管網,實現“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濕鞋”。一些公園設施在規劃建設時都考慮安裝雨水滲透系統,新增大量綠地等。如,四川廣安改造公園水系,提升城市涵養水源效能。東高速出口停車場雨水花園的綠地淺凹,用于匯聚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滋養花園里的花草。然而,如何面對大暴雨“天降甘霖”很快通過地表白白流走了的問題,還需要在“海綿城市”建設實踐中進行破解,早日消除“城市看海”現象。
保供水、抓集水,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長遠、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表面上看是生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蘊含著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效益和價值。只有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既重防范確保飲用水安全,又科學收集利用雨水,就能細水長流、惠澤百姓、造福千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