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數據造假都應罰盡罰了嗎?
【谷騰環保網訊】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委聯合開展了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機動車排放檢驗、檢驗檢測機構等領域的數據弄虛作假專項整治,近期又分批公開曝光了一大批典型案例,體現了對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和依法嚴厲打擊的堅定決心。
這些案件本身也存在一些處罰不全面、查處不規范、力度不剛性等問題,需要對照相關法律法規條款,不斷完善“兩法”銜接機制,追究其法律責任。
首先,查處內容不能缺項漏項。如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之規定,首先是沒收違法所得,并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通報案件中,有的機構負責人和5名“黃牛”組織人員串通,以每臺車3000余元價格,接收客戶郵寄的待檢車輛行駛證,并通過購買懸掛假號牌、刻印車架號、更換尾部標志等方式,使用3輛重型牽引車和5輛重型半掛車進行“替車代檢”。另一機構共向全省5個地市75家排污單位出具虛假監測報告205份,初步查到銀行回執金額53萬余元。但其查處結果中,并沒有沒收其違法所得這種處理情形。有的沒收違法所得才480元;有的機構出具了43份機動車排放檢驗結果超標的不合格報告,其沒收違法所得才沒收1960元;有的機構累計出具虛假合格檢驗報告71份,沒收違法所得7700元。違法成本低,起不到應有的懲戒和震懾作用。
其次,自由裁量必須寬嚴相濟。如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的,并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的案件,僅責令限期整改、立即改正違法行為、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或者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有的處罰金額正好10萬元,甚至低于10萬元,明顯不符合法律要求;有的地方對其違法行為用《排污許可管理條例》進行處罰;有的是對其超標排放污染物行為進行處罰。
第三,案件查處不能一移了之。嚴懲弄虛作假,不能單打獨斗,需要各部門凝聚合力,銜接聯動,聯合懲戒。在相關案件中處理結果中常常是這樣的表述:某地生態環境部門已將該機構問題線索移送市場監督管理局,建議依法取消檢驗資格;該案已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公安機關已受理立案并開展偵查工作;涉及治安刑事的,將該案件移送公安部門立案偵辦,涉案嫌疑人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既然作為典型案例,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全過程的查處結果。
第四,重點案件不能以處代罰或以罰代刑。如,某公司一年之內屢查屢犯、不知悔改,曾被多地生態環境部門處罰9次之后才會同相關部門會商啟動“兩法”銜接機制。這些案例中審查起訴的罪名也不盡相同,有的以涉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有的是污染環境罪,還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環境監管瀆職失職罪等。此外,在實施單位和個人“雙罰”時,有的案件僅對個人予以通報批評,或者處以罰款,并沒有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五,社會誠信聯合懲戒案例少。在這些案例中,僅有對環評編制主持人、主要編制人員等處五年內禁止從事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工作,分別予以失信記分,并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黑名單”,但對其他弄虛作假行為納入社會征信系統,依法依規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并向社會公告的案件不多。
最后,缺少公益訴訟的案例。如深圳市某公司以弄虛作假的方式幫助尾氣不合格的車輛規避汽車尾氣年度檢測,使得原本尾氣超標的車輛得以蒙混過關繼續上路,其行為存在著嚴重的違法性,對大氣污染防控工作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2019年6月,該案一審判決被告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賠償大氣污染環境修復費用350萬元。二審維持原判。這有利于進一步厘清大氣污染責任,擴展了環境公益訴訟的類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